玻璃原片价格猛蹿深加工企业慌了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4-02-29 11:49

  王田珍(化名)最近遇到了一件两难的事儿。王田珍是西北某省一家玻璃深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五一”前夕跟客户沟通了合作事宜,并于劳动节假期后不久正式签订了2万平方米的加工玻璃合同,且收到了代表诚意的定金。本以为只是一个常规的订单,谁知后续的发展让她始料未及。

  “5月10日涨5元/重量箱,13日涨5元/重量箱,17日、20日各涨8元/重量箱,24日涨5元/重量箱。”王田珍向《中国建材报》社记者介绍,在她签订合同后的短短20天内,供应商的玻璃原片价格一路上涨,仅白玻就上涨了31元/重量箱。“现在是开工即亏损。”

  为了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王田珍表示,希望能与客户重新沟通,定金部分仍按约定价格结算,剩余部分重新议价。“我咨询了律师,律师说合同签订后,原材料涨价幅度这么大,加工厂如果交不了货也算不上违约。”

  王田珍的经历并不是个案。进入5月以来,平板玻璃价格飞涨,对于那些自身没有平板玻璃生产线的玻璃深加工企业来说,高价买入原片、再赔本将产品卖出去的情况与日俱增。5月29日,合肥市玻璃商会、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建筑玻璃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建筑材料联合会玻璃深加工分会、湖南省玻璃行业协会、宁夏玻璃行业协会、洛阳玻璃行业协会、武汉玻璃行业协会等7家玻璃深加工行业商(协)会齐聚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座谈会,梳理行业现状,剖析原片上涨原因,并对行业自身修炼“内功”提出建议,并向国家有关部委呼吁对平板玻璃价格异常上涨进行调研。

  座谈会一开始,就有参会代表发表观点:今年5月之前的平板玻璃价格上涨在他看来是合理的涨价,但进入5月以来的涨价就有些不太理性了。这一观点得到多位参会人员的肯定。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国内玻璃原片价格曾一度跌至谷底,华南地区甚至跌到了每吨1200元的历史低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去年5月份开始,原片价格逐渐回升,并于第三季度后回归到正常价格区间。但到第四季度,原片价格再度持续上涨,并创下了一日两次调价、每吨最高超2400元的历史纪录。

  经过2020年大幅上涨之后,很多深加工企业寄希望于今年一季度的玻璃原片销售淡季价格能保持稳定。但今年一季度却打破了深加工企业的希望,经过2020年大幅上涨之后,在高利润支撑下,很多窑炉推迟了冷修,产能也处在高位,但玻璃原片价格却没有显著降低。

  据《中国建材报》记者了解,“五一”假期之后的第一周(5月10日至5月16日),国内玻璃原片市场涨势就十分强烈,华北区域率先提涨,并带动周边区域持续大幅度上调价格;到了第二周(5月17日至5月22日),国内玻璃板块仍维持上涨趋势,华北地区较前期稍有放缓,其他区域维持较大涨幅;第三周(5月23日至5月29日)国内平板玻璃市场涨势虽较前期有所放缓,但仍然处于高位状态。

  截至5月29日,玻璃原片较4月上涨超过25%,较去年同期上涨约95%;吨出厂价超过3000元已不再是行业个例,且很多平板玻璃企业仍有调涨计划。“再这样持续3到5个月,预测大部分的玻璃深加工企业会陷入倒闭边缘。”有协会代表直言不讳。

  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冀、鲁、苏、浙、皖、粤等国内玻璃重点13省份样本企业浮法玻璃库存量为1434万重量箱,环比减少806万重量箱,环比降幅35.98%,同比去年减少75.30%。库存的大幅削减,是平板玻璃原片价格能够持续上涨的直接原因。

  洛阳玻璃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丹认为,本轮玻璃价格上涨主要有3方面原因,一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房地产交房时间后移;二是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货币贬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玻璃行业同属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在情理之中。“此外,在上涨的前期,我们也没有及时对价格进行管控。”

  近期平板玻璃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哪些?黄山会议现场,主持人在大屏幕上列出了供需失衡、资本介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成本上涨、滥用定价权等几大原因,并让与会商协会负责人举手选择。

  有代表认为,供需失衡是玻璃原片涨价的原因之一。上游玻璃原片的产能供给相对稳定,属于刚性供给。而随着春季到来,玻璃深加工企业的下游市场需求复苏,叠加去年后延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供不应求,助推原片价格上涨。

  对于是否有资本介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滥用定价权等因素掺杂,最终才导致玻璃原片价格异常,与会代表普遍表示认可,并表示过度投机炒作行为的出现,不仅对价格上涨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扰乱了正常产销循环。

  尤其是囤积原片的行为,有协会代表反思,不仅涉及玻璃原片生产商、贸易商,还涉及深加工企业。部分深加工企业存在盲目虚增库存的现象,有的库存甚至超过了2019年5月同期。“深加工企业也在囤货,市场缺货是否真正缺到了这种程度?乒乓球弹起来,会有落地的时候。原片不可能一直上涨,历史的拐点或将很快出现。”

  至于成本上涨,代表们表示,这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有商会代表甚至现场算了一笔账,石英砂目前每吨价格为300元左右,纯碱每吨价格为1800元上下,加上燃料、环保、人员、管理等成本的上涨,浮法玻璃成本在75元/重量箱左右,最高不超过90元/重量箱。而当下市面上玻璃原片每重量箱价格在140元左右,有的已超过160元。

  下游价格传导不畅,上游原片价格“高不可攀”,两头夹击之下,玻璃深加工企业在思考自己怎样才能“活下去”。

  一直以来,因为玻璃行业没有权威的价格指数标准,也没有报价参考体系,价格难以直接传导至下游市场。原片价格上涨,加工企业只能提高售价,但是下游客户却难以接受这样的价格。

  对于价格传导体系的探索,行业内部曾有部分尝试。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玻璃原片价格持续下跌,很多玻璃深加工企业利润增加。当时业内就有声音表示,玻璃原片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玻璃深加工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很可能误导下游市场。而一旦原片价格重新走高,玻璃深加工企业将面临“全面亏损”的经营风险,并建议采用玻璃成品价格与浮法玻璃原片价格联动的机制。

  到了2020年年底,囿于玻璃原片价格的高涨,已经有地方协会建议企业签订开口合同。相较于闭口合同,开口合同并不锁定价格,更具有灵活性。黄山座谈会现场,有协会代表表示对此进行了探索且小有所获:“涨价问题已经部分回归理性。”

  但迄今为止,这些尝试都属于企业间的探索,而为了让整个行业自己“活”下去,与会代表们需要探讨搭建行业价格传导体系的可行性。“当前的价格传导体系存在弊端,需要提高下游企业的认可度,我认为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而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也要有危机意识。“危机是两个字,其中有危险,也有机遇。”有协会代表表示,玻璃原片涨价,对于玻璃深加工企业来说也是鞭策,企业要改革,要苦练“内功”。企业发展要找到突破口,要提高产品质量,从自身开源节流。企业要差异化发展,做好自身特色。行业内早有人预测,玻璃行业未来趋势是浮法企业自己做深加工,自己打通产业链。如此一来,没有特色、没有优势的深加工企业必定会被淘汰。

  与此同时,也有协会代表认为,浮法玻璃原片价格快速上涨,除了给玻璃加工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外,也有一定的好处。“没准能把行业里以前存在的老问题解决掉,比如垫资严重等。”

  而对于内部不良企业,有协会代表建议进行评类分级。行业“头部企业”应更好展现行业担当和社会责任,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行业中小企业也应坚守底线,杜绝恶意竞争。“每个行业都有好的企业和害群之马,害群之马要剔除出去,以免影响整个行业的氛围。”

  从历史上看,玻璃原片一个月涨25%的情况也不多见。在此基础上,市场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这也是玻璃深加工行业发出营造健康发展环境、建立稳定价格体系呼吁的原因。

  除却玻璃行业,今年以来,还有很多品类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国家对此十分重视。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5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5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要求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行为。短短半个月内,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3次提到大宗商品涨价问题。

  而5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更是联合召开会议,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明确指出将密切跟踪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加强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监管。

  一系列动向让玻璃深加工行业见到了曙光,却也有了新的疑虑,在国家的部署和调整下,玻璃原片上涨幅度确实有所放缓,但未过多久,就再次涨了上来。

  基于此,在分析完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努力方向之后,座谈会现场还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即向政府部门提交《中国玻璃深加工行业生存与发展报告》,并于会后发布了《全国部分玻璃行业商(协)会及与会代表“黄山呼吁”》联合声明。

  从内容来看,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是建议有关部委对平板玻璃价格异常原因进行调研,查明其中是否存在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有意制造市场恐慌顺势涨价行为等情况,从而对本轮“非正常调涨”进行干预,以稳定当前的玻璃行业营商环境,回归行业应有的高质量发展正轨。

  随着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推进,钢材等商品也都“应声回落”,有专家表示,预计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应已接近尾声。但从现状来看,玻璃行业仍需努力。“越长时间,我们深加工企业越难受。”对王田珍来说,早点将价格稳定下来才是她最期盼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